close
話我故鄉---石圍墻身為寮下的志工,能有機會參與由鎮公所及農會主辦、本社教站協辦之社區營造行列,並透過一步一腳印的社區踏查與尋根之旅,非但收穫豐碩,也增進了對自己家鄉充滿「橘香、竹美、酒甘醇」的寸寸斯土更加的熱愛。「石圍墻」之行政區域於清光緒十三年屬台灣省台灣府台灣縣,揀東上堡石牆圍莊。明治三十四年(民前十一年)屬台中廳東勢角支廳東勢角區揀東上堡石圍牆庒。大正九年(民國九年)屬台中州東勢郡東勢街石圍牆。光復後屬台灣省台中縣東勢鎮泰興里、茂興里和埤頭里區域。本地依據先民相傳原為遍地樹木繁茂之森林地帶;昔日曾有山胞泰雅族蟠居之蕃社兩社,該族性情較其他族凶悍,致使一般人不容易出入,故地廣人稀。距今約二百餘年前清乾隆十二年間,泉漳人張天賜先生奉令初來此地任通事及做和蕃工作,在江屋祖宅地址築房屋居住,周圍砌石為牆,石牆上再疊土磚數尺高,以防禦山胞之侵害。故江屋之地址為石圍牆之發祥地,原留有之石牆於921地震時毀壞,在作為歷史之見證實為一憾事。另據稱:「昔日牆上留有槍口,牆內壁上還設有很多插香筒,若有山胞來襲之消息會將居民集中牆內避難,晚上所有香筒內插上燃香數支,使來襲者遠遠看見香煙瀰漫,以為吸菸的人數眾多且尚未睡覺,故心生畏懼不敢來襲,因而數度保佑了庄民的安全,成為遠近知名的避難禦侮之堡壘,「石圍牆」因而得名。台灣光復祖國後,因我國地名均沿用『兩字』,「石圍墻」三個字不合規定且發音困難,「圍牆」不如改為「城」字,音響亮、質堅、有發展性,「石城」一名故延用至今。「石圍牆」是卓蘭通往石岡、豐原,或外地通往卓蘭的必經孔道,昔日交通不便時期,大甲溪均靠竹筏或吊籠維持交通,收工後交通即成杜絕。在921大地震蹂躪這塊淨土時,所有聯外橋樑霎那間皆毀損無遺,頓時「石圍牆」似乎又回到蠻荒的孤寂期。由於石圍牆像活火船形,又有東西橫臥之獅子山,據傳說在風水上是絕佳的好地理。清朝時期在這個偏僻地區,便有三個萬戶、十八個千戶,可說是極難得之村莊。屋古代所製造之酒餅(白釉)聞名遠近,南至鳳山九曲堂、北至桃園的商人均到此地購買。當時庄內雜貨店、布店、肉店、醬店等亦不少。     茂興里竹山位於道路旁之山坡上,他與南投縣竹山同名,也同樣是竹子的盛產地,更是兒時滿山灌水抓蟋蟀的遊樂天堂。據耆老說,竹山原為一片桂林竹,竹山家來台祖先在此定居後,就以編製竹器為業。往昔農業社會米籮為農家的重要器具,不論挑擔、裝穀、裝米等都需要用到米籮,使用量很大需求甚殷,如今原用人力收割肩挑穀擔的景象,已被機器收割、袋裝稻穀所取代,竹山竹編手藝也逐漸式微。同時竹山屋以往是本省「火沖」製作的大本營,當時家大大小小二十餘人以做火沖為業,一年可生產十餘萬個火沖行銷全省,如今只剩一人還在編火沖,成為這項客家民俗技藝的唯一薪傳者。石圍牆向來亦是本省斗笠的生產重鎮,以前幾乎家家做斗笠,年產數十萬頂行銷全省各地,過去一踏進石城尋常百姓家,常會看到婦女圍在一起做斗笠,是為石圍牆庄之一大特色。小時候家中也因只靠著爸爸微薄的老師薪水,實無法飽足九口之家,斗笠就成了記憶中艱澀歲月的玩伴、暑假的另一份家庭作業了。據老一輩說,本省斗笠產地除了石圍牆之外,還有苗栗台南關廟高雄岡山等地,其中上港(苗栗)斗笠為尖頂,南部斗笠較黑較粗,石城斗笠手工較細。當時斗笠亦有好幾種樣式:小斗笠直徑一尺四吋或一尺二吋,與目前常見的斗笠一樣。平頭斗笠外形像南洋帽,直徑一尺六吋,專門銷往埔里,當時的男人帶尖頂斗笠,女人帶平頭斗笠,男女斗笠有別,時至今日斗笠已無男女之分。另一種大斗笠,直徑二尺八吋,像傘一樣張開,為下大雨時最佳遮雨器具。以往這三種斗笠銷路都很好,如今因雨衣、雨傘流行,大斗笠及簑衣首先被淘汰,小斗笠受洋傘跟帽子的影響銷路也是逐漸下降,目前全庄只剩一至二戶還在做斗笠,與往日全庄家家戶戶做斗笠的盛況相比,不可同日而語。我的母校石城國小創立於民國七年,創校之初名為「石圍牆公學校」,於民國三十年改名為「石圍牆國民學校」,民國三十六年改名為「石城國民學校」,到了民國五十七年九年國教的實施改名為「石城國民小學」。創校迄今造就無數人才,曾有雜誌刊登報導石城街為師範街,因短短八十公尺的石城街師範學院畢業者即有三十餘位,早期鄉下學校能有此成就實難能可貴。 天下無不散的宴席,雖然無數個頂著烈日朝陽、刮著微風細雨、披荊嶄棘的畫面仍歷歷在目,卻澆不熄我們這群社區志工的熱情與對自己土地的熱愛。辛苦踏查及收集到的許多資料,也如獲至寶般的彙整起來。最終因經費關係,我們不得不停下暫歇互道珍重,但身為社區的一份子,在社區營造的始命與漫漫長路下,我們相約再見,並期待自己生長的這塊淨土能更美好。

簡碧霞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iaoxia 的頭像
    liaoxia

    寮下社會教育工作站

    liaox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